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既可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2:1;
④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⑤既可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Ⅰ.先在A处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在B处加热,B、C处没有明显变化;
Ⅱ.待B处冷却至室温,在A处通入氧气一段时间后,B、C处没有明显变化;
Ⅲ.在A处继续通入氧气,然后在B处加热,发现木炭燃烧,C处变浑浊.(2)模拟工业炼铁:若B处盛放氧化铁粉末.在A处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时间后,B处下方用酒精喷灯加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Ⅰ和Ⅲ对比,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②Ⅰ和Ⅲ对比,说明O2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活泼
③Ⅱ与Ⅲ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超过可燃物的着火点
④该实验还能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⑤实验(2)中缺乏尾气处理装置
⑥实验(2)中玻璃管内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的减少量可能等于C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增加量.
A | B | C | D | |
实 验 装 置 | 硫在氧气中燃烧 |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探究燃烧的条件 |
解释 |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 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体积 |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融熔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 烧杯中的水:加热铜 片;隔绝空气 |
图 A 实验可观察到“铁树”上浸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棉团由白色变为_________色,该实验中没有涉及的性质是_________(填字母)。
A.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氨分子有一定质量 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图B实验,将注射器中澄清石灰水注入瓶中,会看到鸡蛋被“吞”入瓶中,该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图 C 实验,当通过导管向热水中通入氧气时,白磷在水下燃烧,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为:①可燃物;②温度达到燃烧所需要的_________;③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图D实验观察到紫色小花变为红色,小花变红的原因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知识回忆】
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________ ;
【交流讨论】
(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________ 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________ ;
【综合应用】
“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H2和一种碱,该反应是________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反应生成的碱的化学式为________ .
实验1 | 实验2 | 实验3 | |
实验现象 | 木条燃烧, 玻璃棒不燃烧 | ________ | 小木条燃烧,小煤块不燃烧 |
实验结论 | ________ |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必须有空气 | ________ |
(1)观察到的现象为:①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分别是________ ;②水下的白磷________ .
(2)在使用组装好的B装置前,首先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然后加入药品并将B和C装置连接,滴入双氧水,B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 ,C装置中的白磷燃烧.
(3)从以上实验分析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为:可燃物________ 和________ .
实验步骤 | 实验装置图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实验①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图1所示). | 酒精燃烧,水没有燃烧 | 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 |
实验②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分别剪下同样大小的一小片,分别放在放在薄铜片的中部(图2所示). | 乒乓球片先燃烧,滤纸片后燃烧 | 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 |
实验③(1)将白磷放入8℃0热水中(图3所示). (2)将白磷放入80℃0热水中并通入氧气(图4所示). | 图3中的白磷________ 图4中的白磷 ________ | 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
问题讨论: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
(2)进行实验①时,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蘸水的棉花球也会燃烧起来,其原因是________ .
(3)实验②中利用了铜片________ .
(4)实验③中做两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
内容 步骤 | 实验1研究燃烧条件 | 实验2研究氧气性质 |
Ⅰ | 烧杯中盛有 80℃的热水, 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 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 紧瓶塞 | 烧杯中盛有 NaOH 溶液, 燃烧匙中放入木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
Ⅱ | 推入适量H2O2 溶液 | 推入适量H2O2溶液 |
(1)H2O2 稀溶液与 MnO2 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2)实验1中,推入H2O2 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________ ,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________ ;打开止水夹,推入 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 .
(3)实验2中,推入 H2O2 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气化学性质是________ ;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
【实验】将用砂纸打磨光亮的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后伸入底部铺有细沙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仍燃烧,生成白色固体(MgO)外,还有一种黑色固体
(1)将镁条打磨光亮的目的________ , 在集气瓶底部铺层细沙的原因是________ .
(2)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3)通过该实验可知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CO2扑灭活泼金属的火灾,探究之后请说说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________ .
【实验反思】
(4)不能用镁条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_________;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____.
【实验一】(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装置 | 实验步骤及现象 |
| 步骤Ⅰ.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 步骤Ⅱ.将盛有白磷的带孔燃烧匙伸入A瓶中,白磷不燃烧. 步骤Ⅲ.向A瓶中加满80℃热水,塞紧瓶塞,白磷不燃烧. 步骤Ⅳ.打开K1、K2 , 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待瓶中的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时,关闭K1、K2 . 此时进入量筒B中水的体积为200mL,观察到A瓶中的白磷燃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