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鼎湖山听泉》同步测试
一、基础题
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

②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

③眼不见,耳则愈灵。

④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

⑤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

⑥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青纱遮面,看不真切。

⑦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蹦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⑧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

A.
④①⑥⑧⑤③②⑦
B.
④①⑤②⑧⑥③⑦
C.
④①⑧⑥⑤②③⑦
D.
④①⑤⑧⑥③②⑦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雀跃   戏谑   万籁具寂 迥然________ 。

肃穆   长惘   新陈代谢  礼遇________。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选词填空。

  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 ________(A涌 B掀 C推)去。

  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去寺。寺院依山而造,________ (A藏 B嵌 C耸)于千峰碧翠之中。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下列句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     

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______,无处不______。 山间林密,泉_____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______过亮亮一______,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A.
鸣 涌  在  闪 潭
B.
有  响  隐  闪  泓
C.
涌 鸣  隐  闪 泓
D.
鸣  涌  隐  掠  汪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
B.
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C.
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雀跃:________ 。

怅惘:________ 。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给下面加线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肇________②怅惘________ ③yíng________④清lǎng________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必须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资金匮乏,二是人才紧缺,三是基础设施落后。
B.
切实地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是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C.
日本大坂举行的第46届乒乓赛上,我国男女健儿奋力拼搏,一举囊括全部七项冠军。
D.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但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选词填空。

   ①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________(A迎 B扑 C拂)面而来。

   ②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________ (A绕 B趴 C偎)我膝下的爱女。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
B.
原来,这是200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
C.
寺内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可容1100升,颇为引人注目。
D.
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对课文《鼎湖山听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旅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又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景色的赞美上,而是归结到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B.
本文主要内容是写鼎湖山的泉水,开头一段却首先写山中蒙蒙的细雨和雾气,这是因为雨和雾遮挡了视线,“眼不见,耳则愈灵”,突出了本文“听泉”的特点。
C.
本文主要内容是写鼎湖山的泉水,但文中却用大量的文字写庆云寺的钟声和菩提树,这是因为庆云寺的钟声和菩提树都和佛教有关,这样写更能衬托出鼎湖山环境的清静,突出“听泉”的特点。
D.
课文写景之中注意显示自己感情嬗变的历程:有些怅然——萌生爱意——“顿生雀跃之心”——听中悟理——美好祝愿。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找出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然后改正。

引我假想    顿生雀跃     寻声而去     盘旋曲折     伸手欲缆。

错别字:________改正:________ 

错别字:________ 改正:________ 

错别字:________ 改正:________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给下列词语注音。

泠泠________ 淙淙________  怅惘________  汩汩________。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读课文《鼎湖山听泉》,在“吟哦讽诵”课文第八段的基础上,背诵下面一段文字,并能默写下来。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二、能力提升
仿照例句造句。

例句: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长鸣。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用排比句概括苏州的美。

       苏州的美是古典的。哪怕是一木一石,它也是那么优雅,那么庄严。它一会儿叫你想起我们伟大的历史,一会儿叫你温习许多美丽的传说。含蓄也是苏州的美。要是不下一番搜寻的功夫,你就别想领略它。苏州人从来不喜欢在你面前夸口。他只是带着恬淡的笑容,引你走到那儿,直到你在他面前发出大声的惊叹。苏州的美还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在苏州,你喜欢古朴,请到沧浪亭;你爱好清幽,就去拙政园;你喜欢疏朗,不妨到怡园;你倾向于深邃,这儿有狮子林。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从《鼎湖山听泉》一文的结构来看,它是由两条线索交织写就的:一条是游览顺序,另一条是________。后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语的运用中可以看出。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本文《鼎湖山听泉》作者是________,主要有作品有散文集《________》报告文学集《________  》。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按照下面的句式续写两句话。

未经历风雨交加的夜晚,哪会体会到风和日丽的可爱!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选词填空。

①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________(流逝、消失、逝去)、历史的变迁……

②泉水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________(迸发、迸跳、跳跃)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三、阅读
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a     , 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b      ,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c        , 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d       ,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儡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1、

根据上下文内容,填词

 a处应填_________

 b处应填_________

 c处应填_________

 d处应填_________ 


2、

第①段中用乐声来比喻泉声,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听 泉

    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种心灵沐浴冲凉的感觉。琴弓的马尾吃住了弦,像是把山里的玉石锯开了一个小缝儿,泉水呢顺着左手指头尖儿款款流出来,跌扑回环绕在身边。心里所有的浮躁、郁闷、烦琐,都被淙淙流泉冲走了。身上清爽得很、干净得很。舌根也甜润润湿漉漉。说来真的感谢盲人音乐家阿炳(华彦钧),他用一把胡琴,教会了我们听泉。让我们知道感觉山中清泉,应该打通生命所有孔窍,只凭眼睛直观是不够的。是啊,古人说刑天舞干戚,以乳为目,以脐为口,就是说人的浑身上下都生着精明的器官,人本来就是精灵剔透的灵长目,我们和炳哥的差别就在于不懂得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生出触须抚摸自然,从这个角度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还有,我们没有化清流为音乐的神力,在盲人音乐家阿炳这里,泉水是灵感的婴儿。他一下子就捕捉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再加进了自己的天分、才情与生命感悟,人间就淌出了不朽的经典,音乐的清泉——《二泉映月》。

     “二泉”从前只是穷道士沿街卖艺的一支曲子,如果不是遇到杨荫浏先生,那音乐的“泉水”不知会在哪儿幽咽断流了。我在音乐学院学琴的时候,老先生杨荫浏的学养和人品极为师生尊崇。杨荫浏与阿炳之间的理解与默契,是人间知音的绝唱,俞伯牙与钟子期也不能相比。换句话说,琴师俞伯牙倘若遇到杨荫浏,就大可不必因世无知音摔碎瑶琴了。杨荫浏是在建国初期为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寻访阿炳的。背着笨重的录音机,他和阿炳谈心、谈艺、谈琴。用那时候流行的“履带”般的录音机带,录下了阿炳的曲子。这首曲子无题,阿炳让杨先生取个题目,杨先生思忖了片刻说,就叫做《二泉映月》吧。

    可以想象这时候阿炳是多么感动和惊奇,他那深陷的眼窝红了,几乎要流出“泉水”了,面前这位先生不仅听懂了他,把他的琴声录下来,让他的音乐永远活着,而且,一语点睛,戳动了他的心泉之门。是啊是啊,这娓娓动听的音乐,不是映月的天下第二泉又是什么?泉水一冲出深山罅隙,月光就扑了过来。一轮梨花月变成了液体。揉碎了月光,叮叮咚咚唱着歌,奔跑跳跃在惠山的绿竹林青草地。忽然从高高的石崖向下“蹦极”,珠玉四溅;忽然在花丛间潜伏蛇行,若断还连,幽幽咽咽的;忽然又在光滑的鹅卵石溪床上跳着轻松的舞步,带着小鱼,携着蝌蚪,跑向山外的世界……音乐在胡琴的三个把位回还,如曲水流觞。装饰音和滑音机智乖巧,似鱼戏水草。斗弓细碎流畅,清流里有诉不尽的柔情。《二泉映月》是回旋曲式,让人把醉人醴泉回味品咂个够。更要紧的是,杨先生听着盲人音乐家心泉的律动,深深感觉到了阿炳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也听到了涌动的泉水里,有一点淡淡的哀伤。

    阿炳和杨荫浏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可映月的二泉还奔涌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记得这首美妙绝伦的乐曲使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由衷倾倒,他说过,《二泉映月》应该跪下来听。是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也许,惟有双膝跪倒,才可以聊表心中的虔敬与感激。我们感激创造美的阿炳和发现美的杨荫浏。阿炳开掘出了他心中独一无二的音乐泉,杨荫浏牵着“泉水”的手,出了山。

【注】华彦钧(1893—1950)现代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人,出身贫寒,做过道士和吹鼓手,后沦为流浪艺人。传谱有二胡曲《听松》《二泉映月》琵琶曲《昭君出塞》《大浪淘沙》等。

1、

作者为什么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

2、

杨荫浏先生把阿炳弹奏这支曲子取名为《二泉映月》原因是什么?分三点说明。

3、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从《听泉》一文中,我们听出了《二泉映月》清丽、柔婉、摇人心旌的美妙旋律,更听到了一支完全用心去感受的乐章,那是创造与发现的合奏,是两颗音乐的心灵相遇之后产生的恒久的共鸣。
B.
小泽征尔说《二泉映月》应该跪下来听,这是对净化人们心灵音乐创造者的虔敬和感激,也是对这首“只应天上有”的中国名曲的极大赞誉。
C.
文章用寻访、谈心、谈艺、谈琴、录音、取题等来详细地描述杨荫浏抢救并传播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的过程。
D.
《二泉映月》表现了阿炳“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旋律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伤”,是他对自己身世的诉说。
E.
文章除了运用比喻、借代、拟人等修辞方法外,还运用了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二泉映月》的旋律之美,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声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仅供用户内部交流学习使用,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举报删除。
贡献者: 彩云追月
通过疯狂刷题APP扫码登录
免费查看答案
使用
疯狂刷题APP
打开[我的-扫一扫]
疯狂刷题
www.yex.ink
疯狂刷题让你轻松应对各种考试
注: 请使用疯狂刷题APP扫码登录 (其他工具扫码无效)
口碑级应用
疯狂刷题APP
在各大应用市场均可下载
title
content
不再提示
确定
关闭
题干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