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2024)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章 常见的酸、碱、盐8.2 常见的酸和碱同步测验
一、单选题
下列描述属于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的是(    )
A.
白色固体   
B.
微溶于水   
C.
溶液有滑腻感   
D.
能与CO2反应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等质量的镁和锌中分别加入等浓度的稀H2SO4至过量
B.
等质量的CaO和Ca(OH)2中分别加入等浓度的稀盐酸至过量
C.
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至过量
D.
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至过量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溶液导电的原因

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粒子

B

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酸溶液中有相同的氢离子

C

硫酸亚铁溶液和硫酸铁溶液颜色不同

溶液中的阳离子不同

D

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碱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A.
B.
C.
D.
D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分别将一小烧杯浓盐酸、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生的共同变化是(  )
A.
溶液的质量减小   
B.
溶液的浓度减小
C.
溶质的质量减小   
D.
溶剂的质量增大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下列物质的用途正确的是(    )
A.
氢氧化钠制肥皂   
B.
铝制品表面铬镀防锈   
C.
树木上涂刷石灰水   
D.
硫酸可制造药物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下列物质的用途正确的是  (    )
A.
石灰石做华表   
B.
氢氧化钠改良土壤
C.
熟石灰做干燥剂   
D.
碳酸钠制洗涤剂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取一滤纸条,等间距滴入10滴紫色石蕊溶液,装入玻璃管中,然后从玻璃管的两端同时放入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并迅速封闭两端管口,很快可观察到管内有白烟产生,待白烟消失后还可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有固体生成
B.
浓氨水和浓盐酸都易挥发
C.
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的运动快慢相同
D.
该反应说明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种类改变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欲除去热水瓶胆内壁附着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采用的办法是(  )
A.
加热
B.
用砂纸擦洗
C.
加稀盐酸浸洗
D.
用水洗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向氧化铜中滴入足量的稀盐酸:黑色固体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B.
—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红棕色固体逐渐变为银白色
C.
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银白色固体表面覆盖一层紫红色的铜,溶液由蓝色变无色
D.
氢氧化镁加入到紫色的石蕊溶液中: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②处有气泡,③处无现象,则可判断锌、铜的金属活动性
B.
①②④⑤处有明显现象,则M可能为稀盐酸
C.
⑤处固体明显减少,则M可能为稀硫酸
D.
⑥处反应放热,则N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二、填空题
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雾,这个现象说明盐酸具有________;浓硫酸能夺取木材、皮肤等物质中的水分,使其炭化,所以浓硫酸具有强烈的________,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某兴趣小组同学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为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王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方案,验证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现象为A中试管内液面上升,B中气球胀大。

①王强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________。

②李莉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不严谨,其理由是________;

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补做的对比实验是________。

③你认为两实验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是________(填代号),理由是________。

④请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如图,锥形瓶中盛有98%的硫酸(密度为1.84g/cm3),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让水滴入锥形瓶中,可以看到锥形瓶中出现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同时U形管产生的现象为________.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为了防止发生事故,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________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________中,并不断搅拌,切不可________.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做法,错误的有_______________。
A.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里的液体体积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
B.
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后必须清洗,以免污染整瓶试剂
C.
除易潮解、有腐蚀性的药品外,可将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
D.
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缓慢注入盛有水的量筒中,并不断搅拌
E.
用氢氧化钠固体或浓硫酸进行实验时,最好戴防护眼镜
F.
量筒读数时,拿稳量筒,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对放置一段时间后的生石灰样品进行实验。

①取少量样品放入水中,有较多热量放出,滴加酚酞后呈________色。

②另取少量样品,进行实验:


Ⅱ中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

Ⅲ是将CO2通入B中,写出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Ⅳ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C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

③由上述实验能确定原样品中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三、综合题
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
食醋有酸味,因为食醋中含有_________(填化学式)。
2、
农业改良酸性土壤使用的物质,其俗称有_________。(填一个)
3、
浓硫酸具有_________能夺取纸张里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
4、
石灰浆粉刷墙壁变洁白和坚硬的反应_________(填化学方程式)。
5、
氢氧化钠固体密封保存的原因是_________。
6、
汽车铅蓄电池中含有的一种酸的化学式是_________。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1、
耀华实验学校实验探究小组的同学们要将一根生锈的铁钉除锈,他们将这根锈钉放入过量的盐酸中,首先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 ,其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过一会又发现在铁钉表 面有_________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
硫酸和盐酸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 之点。

①它们水溶液的 pH 都_________(选填“>”“=”或“<”)7。

②它们都能除铁锈,写出硫酸与铁锈的主要成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

③它们都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该类反应叫_________反应,其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是复 分解反应。

④打开两瓶分别盛有浓硫酸和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雾的是盛有_________ 的试剂瓶,敞口放置一段时间溶液质量增加而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的是_________。

⑤写出把硫酸转化为盐酸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四、实验探究题
耀华实验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敞口放置 的氢氧化钠溶液,为了弄清楚这瓶溶液是否有变质及成分,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

1、
文熙同学猜想认为已经全部变质了,原因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 CO2 发生了化学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
欣冉同学猜想认为,没有变质,该溶液的溶质就是 NaOH。

晨杰同学猜想认为还可能是部分变质了,是_________(写化学式)的混合溶液。

3、
〖实验探究〗

为探究该溶液的溶质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晨然同学取该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的酚酞试液后溶液变成_________色,于是他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变质。思宇同学认为晨然同学的结论不严密,理由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 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与氢氧化钠溶液一样也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同 样的颜色。

4、
云蔚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_________产生, 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于是她得出的结论是氢氧化钠溶 液已经全部变质。
5、
章可同学认为也可能部分变质,于是他设计了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 足量的 BaCl2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有变质为 Na2CO3

Na2CO3+BaCl2=BaCO3↓+2NaCl

②取①中反应后的上层清液, 滴加氯化铜溶液

_________

溶液中含有没有变质的氢氧化钠,反应 方程式_________从而得出氢氧化钠确实是部分变质。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声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仅供用户内部交流学习使用,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举报删除。
贡献者: ronin🍓
通过疯狂刷题APP扫码登录
免费查看答案
使用
疯狂刷题APP
打开[我的-扫一扫]
疯狂刷题
www.yex.ink
疯狂刷题让你轻松应对各种考试
注: 请使用疯狂刷题APP扫码登录 (其他工具扫码无效)
口碑级应用
疯狂刷题APP
在各大应用市场均可下载
title
content
不再提示
确定
关闭
题干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