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一、单选题
商鞅师承儒家,却转行法家之道,他在《商君书·画策》中说:“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这说明当时(    )
A.
以仁义治天下成为主流意识
B.
儒家与法家追求的目标相悖
C.
儒法在实践中出现融合倾向
D.
法家意识到教化作用的局限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
A.
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
抑制了土地兼并
C.
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中国古代主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的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墨子
C.
老子
D.
韩非子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孔子论政,以仁为主,而某思想家承其教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该思想家应是(   )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
A.
农耕经济
B.
法家思想
C.
中央集权
D.
轻罪重罚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下列哪一位诸侯国的国君打着“尊天子,攘四夷”旗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
A.
晋文公
B.
秦穆公
C.
楚庄王
D.
齐桓公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
A.
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
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
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
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尽丢。为此,秦孝公(    )
A.
实行分封制
B.
任用商鞅变法
C.
任用管仲变法
D.
推行汉化政策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A.
促进井田制的瓦解
B.
导致小农经济的产生
C.
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
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右图,该诸侯国位于(    )

A.
B.
C.
D.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庄子·天下》描述某一学派“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这一学派应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
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
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
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
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二、非选择题
“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请问“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哪些?又该怎样评价“百家争鸣”呢?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爵禄者,兵之实也。……是以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功赏明,则民竞于功。为国而能使其民尽力以竞于功,则兵必强矣。

——《商君书》

材料二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情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然则商贾少,农不能喜酣奭……则农不慢。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情之心。农恶商,商疑情,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垦令》

1、
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主张,并分析其对秦国的积极影响。
2、
归纳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据此概括商鞅的经济思想(或政策)。
我要多选
作答:
答对了
答错了
声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仅供用户内部交流学习使用,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举报删除。
贡献者: AChen-YIJIA FASHION
通过疯狂刷题APP扫码登录
免费查看答案
使用
疯狂刷题APP
打开[我的-扫一扫]
疯狂刷题
www.yex.ink
疯狂刷题让你轻松应对各种考试
注: 请使用疯狂刷题APP扫码登录 (其他工具扫码无效)
口碑级应用
疯狂刷题APP
在各大应用市场均可下载
title
content
不再提示
确定
关闭
题干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