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名称 |
免疫系统 |
生态系统 |
⑤ |
⑦ |
结构(或组成) |
① |
③ |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
感受器、传入神经、⑧、传出神经、效应器 |
功能 |
② |
④ |
⑥ |
完成反射 |
(1)在反射弧的组成中,结构________ (填数字序号)表示感受器.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________ (填“单”或“双”)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
(3)若在C处施加一次有效刺激,该处膜内先后发生的电位变化情况是________ .
(4)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插入A、B处神经纤维内,然后在C处施加一次有效刺激,电表指针偏转________ 次.
(5)假设⑤是一块肌肉,现切断结构②,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C处,结构⑤________(填“能”或“不能”)收缩.
(1)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图甲中________ (填序号)所决定的.剪断图中的③,刺激③左侧的神经,骨骼肌________ (是/否)会收缩,这________ (属于/不属于)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突触间隙中传递的是________ (电/化学)信号,进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兴奋时________ 离子大量内流使膜电位发生改变.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当用a刺激神经时,骨骼肌不再收缩:有可能的原因是①传出神经c处受损,②突触d(神经与肌肉接头)受损,③骨骼肌受损,探究实验如下:
如果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则原因是________ ;(填①②③)
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测到电位变化,则原因是________ ;(填①②③);
如果已经确定是突触d(神经与肌肉接头)受损,可用以下实验来证明:
用a刺激神经,在c处________(能/不能)记录到电位,骨骼肌________ (能/不能)收缩;
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________(能/不能)收缩.
(1)图1中,a代表________、f代表________
(2)刺激图1中的b 处,c处检测到电位变化,同时a有反应,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___ 的.图2表示的结构称为________ , 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成;兴奋在其中的传递方向可表示为________ (用箭头和图中字母表示),其原因是________ . 兴奋在图2所示结构处所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 .
(3)若该反射为缩手反射,当取指尖血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受到脑中________ 的控制.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 ,乙图结构实现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方式的转变,此过程中信号的变化为________ .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 . 当针刺手指时,此人还未感觉到刺痛就有了缩手反应,调节该反应的神经中枢应位于部位________ (填写字母).
(3)甲图①③是放置在神经和肌细胞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肌细胞;②是放置在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电位;a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实验(每空2分).
①如果________ ,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________ ,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________ ,表明部位a受损.
(4)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均可通过仪器测量.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________ (多选)
分组 |
处理 |
TNF-α浓度 |
甲 |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
+ |
乙 |
腹腔注射LPS |
++++ |
丙 |
腹腔注射LPS+A处理 |
++ |
注:“+”越多表示浓度越高
欲研究神经的电生理特性,请完善实验思路,分析和预测结果(说明,生物信号采集仪能显示记录电极处的电位变化,仪器使用方法不要求;实验中标本需用任氏液浸润)。
实验思路:
①连接坐骨神经与生物信号采集仪等(简图如下,a、b为坐骨神经上相距较远的两个点)。
②刺激电极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显示屏1上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记为Smin。
③__________,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
①当刺激强度范围为时,坐骨神经中仅有部分神经纤维发生兴奋。
②实验中,每次施加电刺激的几乎同时,在显示屏上都会出现一次快速的电位变化,称为伪迹,其幅值与电刺激强度成正比,不影响动作电位(见图2)。伪迹的幅值可以作为的量化指标;伪迹与动作电位起点的时间差,可估测施加刺激到记录点神经纤维膜上所需的时间。伪迹是电刺激通过传导到记录电极上而引发的。
③在单根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即具有性。而上述实验中a、b处的动作电位有明显差异(如图2),原因是不同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不同导致b处电位叠加量减小。
④以坐骨神经和单根神经纤维为材料,分别测得两者的Smin和Smax。将坐标系补充完整,并用柱形图表示两者的Smin和Smax相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