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在北京爆发了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是( )
1919年初,有人致电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愿公等坚持到底,全国国民为公后盾。”这一“后盾”后来集中体现在( )
1926年2月,广州国民政府“统一两广特别委员会”会议议定,将广东、广西两省的军政、民政、财政统一,均受国民政府之指挥监督。这一举措( )
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了( )
1921年李大钊指出,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真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这段话表明李大钊的主张是( )
1919年,中国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积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这次会议是( )
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
“学生激扬焚贼府,商人奋起游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周恩来曾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是( )
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中国近代史过程中根据学者观点绘制的结构图。按此理解属于“组织反应”的是( )
吴佩孚致大总统徐世昌的电报中称:“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一面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一面促开国民大会,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俾全国一致力争,收回青岛,以平民气,而救危亡”这表明吴佩孚( )
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对联一 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对联二 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学生欢呼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材料三 一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由1913年的60万人上升到1919年200万人,为中国新的革命运动提供了新的阶级力量。
材料四 1919年的五四运动,犹如沉沉黑夜中一声春雷,以前所未有的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给人们以振奋和鼓舞,使中国的历史迈进一个崭新的时代。
——《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
材料一中口号一、二分别体现了五四运动的什么特点?
材料二中对联一、二分别反映了五四运动的什么特点?
史料三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哪一特点?
依据史料四概括五四运动在思想领域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