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为清代所独创,对清代政治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的设立与雍正初清廷向西北用兵有密切关系……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已经发展到顶峰。”材料中“□□□”应为()
铁铃关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关上楼阁的匾额上写着“御寇安民”四个大字,是苏州仅存的明代军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遗址。此遗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明朝灭亡的标志是()
李自成率百万农民军攻陷北京城
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一方面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另一方面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其“危机”的表现主要有()
①文化专制达到顶峰
②压制打击工商业
③鄙薄科学技术
④白银大量外流
有人说紫禁城是“一个国家转折的焦点”,在这座代表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宫殿中演绎了两个王朝的兴盛与衰败。这里的“两个王朝”是指()
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是()
《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叙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据此,对这三部明朝科技著作认知不准确的是()
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一组大事年表。这组大事年表可用于研究()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以下属于皇太极作为的是()
下列属于明成祖的主要活动有()
①派郑和下西洋
②废行省设“三司”
③用了四年的时间营建了北京城
④建立特务机构东厂
《西游记》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下列故事情节出自该著作的是 ()
这一机构的办事特点是“勤、速、密”,且“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决策权由皇帝控制。该机构是()
据记载在乾隆时期某地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该地是( )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历史上开辟海洋通道的壮举。下列评述与这一壮举完全吻合的是( )
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 )①废除丞相制度 ②设立锦衣卫 ③设立东厂 ④廷杖大臣 ⑤设立内阁
清朝能入关建立起全国性的统一政权主要仰仗能征善战的“八旗兵”,但后来八旗将士接受骑射检阅时“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这表明当时( )
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对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
洪武十五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锦衣卫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他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可以进行不公开的审讯。这表明( )
明朝有不少只会背诵“四书”“五经”的书呆子却能考中进士做上高官,是因为政府()
废除行中书省
下面是某同学的历史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工商业市镇兴起
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英雄:他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也曾身陷囹圄;他多次遇刺,却总能逢凶化吉;他懂天文熟地理,谙韬略善用人;他戎马倥偬数十载,统一女真各部,成为威震北中国的一代铁血汗王!他是()
乾隆帝曾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由此可见他()
右图中的变化与哪一人物有关()
明朝朱元璋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的根本目的是()
在我国东南沿海,制造倭患的人包括( )①我国东南沿海的海盗和奸商 ②日本的武士 ③日本的奸商 ④日本的天皇
在我国历史上,北京曾先后做过哪些王朝的都城 ( )
①辽②金③元④明⑤清
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清朝前期我国疆域辽阔。下列关于清朝前期疆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
在电视和电影尚未普及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拥有一本精美的连环画是很多孩子的梦想。很多人在童年时就是通过连环画来阅读名著的。试试你的眼力看看下面哪一组搭配是错误的()
大闹天宫—《西游记》
三顾茅庐—《三国演义》
黛玉葬花—《西厢记》
武松打虎—《水浒传》
孙中山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该历史事件( )
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反映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末明初,一些日本武士和不法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武装抢劫,时人称之为“倭寇”。明朝中期以后,我国海防松弛,东南沿海一带的倭患愈演愈烈。戚继光被调往浙东抗倭。1561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1661年3月,郑成功率军2500人,战船400艘,从金门出发,向台湾进发。1662年2月,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中国人民手中。……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改台湾城为安平镇,改赤崁城为承天府,又设置天兴、万年二县,委派官吏,发展生产。还从大陆沿海招徕农民,“使教驾牛犁耙之法,播种五谷割获之方”,使高山族人民落后的耕作方法有所改进。——摘编自詹子庆、田泽滨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康熙帝下令组织的雅克萨之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辽阔的东北边界为保卫边防而进行的长期反复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它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使清东北边境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谱写了一曲反侵略斗争的凯歌。——摘编自百度百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浙江富户庄廷鑨修订前人遗著,取名《明书》。书中叙述清朝入关前的史实,使用明朝年号,并且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击“后金”的事迹,触怒了康熙帝。参加编写、刻印和销售这部书的70多人,都被处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代封建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民族团结。让我们一起探究自唐以来我国历代政府是如何巩固大一统的。【立碑为盟】
碑文曰:维大唐开元二十一年岁次壬申,舅甥修其旧好,同为一家。往日贞观十年,初通和好,远降文成公主入蕃。已后景龙二年,重为婚媾,金城公主因兹降蕃。自此以来,万事休帖。间者边吏不谨,互有侵轶,越在遐荒,因之隔阂。今遵永旧,咸与维新,帝式臧用,不违厥旨。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蕃之间的关系。(2分)唐蕃会盟碑有何历史价值?(2分)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乾隆时期面对该地区贵族的叛乱,采取了怎样的措施?(4分)
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试分析“民族关系和国家发展”之间的联系。(2分)
遍览中国古代史,有很多对外交往的史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唐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历尽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渝地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
材料二:远洋航行的中外航海家
材料三: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2分)结合材料三说说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综合上述材料,以史为鉴,谈谈你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4分)